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on
電影:《等一個人咖啡》
語言:國語,閩南語
上映日期:2014
導演: 江金霖
編劇:九把刀





剪影


當台灣人要把自己包裝成台灣人時,你會怎麼做?

是把真實的體驗,如:22k升學考試政客攻訐連鎖商店威脅獨立經營的生活照搬螢幕,
亦或是把內地港澳人想像的東西,如:小清新生活制服生活閩南腔調在兩岸發展的演藝明星客串粉飾出一個陌生的情境?
片中這所交大,這間咖啡館,這個有市民高架的新竹,究竟存在於台灣何處?我很陌生。

當一本小說決定改編成一部電影時,它注定要經歷因載體不同而得呈獻不同光彩的「改編手術」。
怎麼削取原作中過長與過冗,無從在兩小時影像中呈現的所有人物與物件嗎?怎麼削取原作中有才氣有發想,卻不一定討預設市場喜好的延伸插曲嗎?
《等一個人咖啡》最後的決定是「自宮」:砍去了高中,砍去了交大,砍去了辯論社,砍去了諸多人物,也砍去了我的好評,只留下一盤我沒一樣菜色喜歡的通俗大鍋炒。
當然一定也會有人跳出來,罵我這種小說入門的傢伙是老不死,無視媒體差異,抱著原作溺死最好.....我也承認,我對這作品是格外有原作情節。
為什麼?《等一個人咖啡》很有趣嗎?正好相反,我覺得原作無聊斃了。
一個懷抱虛榮的新竹妹李思螢從高中認識很多人,連續三年輾轉念到了交大,持續在清大對面的等一個人咖啡店打工(電影倒是直接清交不分了),在學校與在咖啡館,她都面對了無數的人們與交會。
Just the 群像劇。
這個故事太顯而意見的像九把刀自己讀書的生活性轉,熟悉九把刀這個作家的人,很難不從「辯論社」「新竹生活」「沒油表的檔車」「打工」這件物件拼湊出九把刀跟主角的關聯有多少。
電影版的《等一個人咖啡》選擇刪去了這些很九把刀的九把刀生活,保留下的,是李思螢在咖啡館認識的情侶們。
整部片的主軸在改編後,僅存的劇情應該改名是:等一對情侶咖啡。
不管老少,最後都會化解心結,在濾鏡開到最強的台北街頭美美的擁抱在一起,哭得花容失色卻半點妝都不掉;沒有了情侶可配對的咖啡拉子賴雅妍,在電影中也就理所當然成了高級的路人。除了宣傳海報的佔位外,她其實可以整個人物都砍去不提。
我熟悉的台灣,包含在被刪節的,九把刀的真實生活之中;
我陌生的台灣,卻在全片中無所不在。
如此夢幻的生活,即便不如連勝文拍的66k小確幸廣告荒謬,我想也至少不是多數台灣學子求學的體驗吧?

電影做出這樣的取捨,是因製作方吃定了觀眾想看到的不是一個大學生生活中的豐富異同,而是活在宛若連勝文廣告的愛情滋潤中嗎?
亦或為了推銷到兩岸三地,不得不轉為推銷台灣劇在今日無可奈何的兩岸優勢「言情清新」呢?
片尾突兀的台灣諸星突然一一客串來咖啡館,讓賴雅妍招待的片尾彩蛋,似乎真給了我那麼幾分,台灣人想把自己包裝成台灣人的顯意。



(完)
2014,08,11 發表於噗浪
2014,08,11 發表於豆瓣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